愛我興國網 www.kangyingcar.com 2015-05-19 00:28:36 來源:梅州日報 點擊:
客家人,視鳳冠、彩羽、金尾的雞為吉祥瑞禽;視送雞為最尊重的禮物;視雞為筵席上的上等佳肴;視殺雞相待、請吃雞臂(雞腿)為最高禮遇。無論歲時節日、婚喪喜慶、建房做壽還是朋友聚會,處處離不開雞。
大年三十這天,家家戶戶貼春聯、安門神、掛年畫。午后祭祖時,把全雞置于三牲(雞、豬肉、魚)之首,作為最高檔的祭品。除夕全家吃年夜飯,首推燉全雞,長輩和小孩都要吃雞臂。
正月新年,到叔伯、親朋家拜年做客,主人一定會斬雞臂、切臘味、盛馃子年糕,燙一壺娘酒,熱情款待,互相拜年。如果有人登門拜年,也要同樣招呼。
春節后,婦女回娘家,要送給父母大閹雞一只或者未生蛋的小母雞一只,對至親叔伯至少也要送一只大雞臂和其他年糕禮品。
男女結婚,迎親時,男方除送魚、豬肉外,還要送大紅公雞和未生蛋的母雞各一只。女方家把公雞宰來做“轎下酒”,宴請親朋,母雞則隨新娘出嫁時帶回男家,俗稱“帶路雞”。新娘轎至男家,要舉行宴轎禮儀,啟轎門時,殺一只雄雞,禮生將雞血滴地繞轎一周,稱“斬煞驅邪”。新郎新娘舉行合巹禮喝交杯酒時,要共吃一只雞臂、一只紅蛋,喻為“同心同德”。
新婚后的第一個春節,小夫妻回娘家,俗稱“新上門”,岳父岳母家要辦酒席,女婿坐上座,吃雞臂,備受尊敬。接著,由族內至親輪流宴請,每餐必吃雞臂。當然,新上門時,對岳父岳母家及至親叔伯也要送雞和其他禮品。回家時,娘家會回送一只小公雞和一只未生蛋的小母雞,給小夫妻帶回去繁育小雞,稱為“公婆雞”。
婦女從懷孕開始,就準備坐月子吃的雞。小孩一降生,先宰一只老雄雞,用姜和娘酒炒“姜酒雞”給產婦吃。接著吃姜酒炒大閹雞,坐月子時一般要吃約20只雞,以大補元氣。
逢“十”或“十一”的生日,叫“大生日”。因十歲到五十歲,未上花甲(六十歲)不能稱壽,一般人家皆不甚操辦。滿60虛歲,可稱做壽,傳統習俗:“男做齊頭女做一”。男人60歲后逢十為大壽,女人61歲后逢十一為大壽,均可設宴做壽。祝壽人除買衣物、酒果等壽禮外,一定要送上一只大閹雞,以示敬重,酒宴中,要斬一只大雞臂,煮得香香爛爛,給壽星享用,以示慶賀。
此外,建房的開工、安門、上梁、出煞、喬遷,還有老人去世等紅白喜事的許多環節都要用雞、宰雞、吃雞,正所謂“無雞不成席”,而且各種酒宴的第一道菜,必定是一盤“白切雞”。
如今,客家人的傳統用雞、吃雞習俗大多仍在沿襲,而且吃法也越來越講究,白切雞、姜酒雞、燉雞、炒雞、鹽焗雞、蔥油雞、淮山枸杞雞、五指毛桃雞等,既好吃又營養。
□馮錫煌